福建省同心民族品牌发展研究院主办
品牌热线:400-8070889

网站首页 > 品牌观察 正文

盘点四大营销天王:叶茂中 华杉、路长全、邓德隆

小海 2021-09-11 23:09:21 品牌观察 29824 ℃

1971年,是个普通的年份。

这一年,华杉出生了。后来他创办了华与华。

“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了”“蓝瓶的钙,好喝的钙”“拍照大声喊田七”“晒足180天,厨邦酱油美味鲜”“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六颗星牌长效肥,轰他一炮管半年”“爱干净,住汉庭”…….这些都是出自他之手。

这一年,叶茂中3岁了,后来他创办了叶茂中营销机构。

北极绒的「地球人都知道!」

恒源祥的「恒源祥,羊羊羊」

柒牌男装的「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

海澜之家的「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海澜之家,男人的衣柜!」

赶集网的「赶集网,啥都有」

妇炎洁的「洗洗更健康」

没错,这些耳熟能详烦人洗脑的广告语,都出自叶茂中之手。

这一年,路长全5岁,后来他成了切割营销理论创始人。

公牛插座,鲁花花生油、东阿阿胶、洋河蓝色经典;法兰琳卡;奥迪和长城汽车的营销创意,均出自他手。

这一年,邓德隆上小学了,后来他成了定位理论在中国的代言人。

大名鼎鼎的加多宝就是他的作品。

此四人是中国杰出的营销人,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广告。

今天就来聊聊他们的故事。

1968年,江苏泰州的一条小渔舟上,一户贫穷的人家新添了一口人丁。

新生儿是个虎头虎脑的男孩,男孩姓叶,母亲给他取名叫叶十斤。

也许是生产时感了风寒,自从叶十斤出生后,他母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父亲不得不经常带他母亲去岸上看病,有时候几个月不能回家。

有一年父母离开后,船上的食物吃到只剩下一个南瓜。

当时只有7岁的叶十斤就和姐姐把南瓜切成一片片,两个人分着吃。再加上偶尔能钓上来的几条鱼,就这么活了十天,终于等到父母回来。

从出生开始一直到上学之前,叶十斤几乎没有离开过他出生的那条河,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在不同船只的甲板上跳来跳去。

那就是他全部的世界。

上学以后,学校老师说叶十斤不算个名字,他就给自己取名叫叶茂忠。

成年以后又自己改成了叶茂中。

很多年后,他的好友,北大新传学院副院长陈刚,给此时已经叫叶茂中的叶十斤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

叶茂中晕地,所以上台演讲的时候总是跑步上台。在他跑步上台的时候,可能经常会想起自己在小时候很优雅地从一条船跳到另一条船上的那种感觉。

1989年

这一年,是叶茂中第一次涉足广告行业。

当时22岁的叶茂中正在江苏泰州电视台当美工,说是美工,其实台里根本没那么多人手,他不得不美工、记者、摄像一肩挑。

很多东西他之前并没有学过,也根本不会,只能一边等着带他的师父教,一边自己摸索着来。

原本他以为自己最好的出路就是分到一套电视台的房子,这辈子能混个铁饭碗,给孩子留下一套房,就不算白来世上走一遭。

但命运的夜袭总是出人意表。

有一天他正在外面采访,他在电视台的师父忽然给他打来了一个电话,问他说,叶茂中你会不会拍电影胶片广告?

当时国内最大的空调品牌春兰空调的总部就在泰州,那段时间,春兰集团觉得传统的电视广告不够档次,就想让泰州电视台的广告部帮忙拍一支电影胶片广告。

泰州电视台之前只拿电视摄像机拍过一些简单的广告片,从来没有试过什么电影胶片广告,接到需求自然是面面相觑。

但春兰集团是电视台的投放大户,又得罪不起,只能尽量想办法满足。

广告部的人一边在台外搬救兵,一边在台内广撒网,到处问台里人有没有懂电影胶片的。

本来叶茂中的师父也只是想起来了随口问问,并没有过多期待。

但叶茂中在电话里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只犹豫了一秒钟,就说出了自己在广告行业的第一个谎言:

我会拍,电影胶片嘛,没什么。

其实他不会,但这并不影响他说他会。

这支广告片是点名了拍好以后要上中央电视台的,叶茂中就想,对他这么一个地方电视台里最普通的连正式记者都不是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多难得的机会,绝对不能错过。

尤其是不能给别人。

叶茂中的选择未必对电视台有利,却是他个人的最优解。

他就算搞砸了也顶多被开除,还能损失什么呢?

但做好了,他便成了。

所以势在必得。

在那个年代,每一个崛起的企业家,骨子里都有这样的自私和疯狂。

不是好事儿,没有道德。

但管用。

接过任务后,叶茂中临时去泰州图书馆找了一本电影学的书。

他本来准备现学现卖,结果看完了傻眼了,发现这个事情太专业了,他根本不可能一下子学会。

他研究了一下,发现自己唯一能干的,不需要过多专业技能的事情,就是当导演,其他的工作必须得让专业的来。

于是叶茂中赶紧跑去上海,找了一个在上海科学电影制片厂当美工的朋友,求他帮忙找全了专业的摄影师、服装师、化妆师和道具师。

他这个导演,全程只提供了一个创意:

当时社会上流行打台球,他构思了一个一杆打进六个台球的点子,让人用特技拍了出来,将观众对“球技高超”的印象和春兰空调挂钩,再配上一句广告语:

春兰空调,高层次的追求。

春兰空调的人看到成片后大为满意,连续在央视投放了五年。

那年头特技还不流行,这支广告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后,很多人专程写信给春兰的广告部,问他们:

广告里那个人,是怎么做到一杆子打进六个球的?

也有人跑去问叶茂中的,叶茂中故作高深莫测:

人家从四岁就开始打台球了,这是童子功。

很多年后,叶茂中会用自己创造的“冲突”理论去解释春兰广告的成功——这支广告切中了改开以后人们对更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和当时缺乏差异的商品市场之间的冲突,以“一杆进六球”的画面和“高层次”的广告语,和同类商品区别开来。

换句话说,这是当时罕见地从进攻消费者理性脑,转为进攻感性脑的广告。

但是在当时,叶茂中还没有建立起这套广告理论。

他那时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对广告行业一无所知。

他手上的牌不多,只有脑海里似乎无穷无尽的创意,以及年轻人特有的仿佛永远不会疲倦的充沛精力。

这支广告片红了以后,春兰为叶茂中的创意付了1300元策划费,相当于他一年多的工资。

在那个还流行把创意叫成“点子”的年代,叶茂中第一次感受到了“点子”和金钱之间的联系。

他离开了泰州电视台,在完全没有人领路的情况下,一点点摸索着进入了广告业。

叶茂中在上海的诺贝广告待过一段时间,干的还是老本行美工,不过在时髦的上海,这个活叫“美术设计”。

干了一段时间美术设计后,叶茂中发现自己在广告圈里一点业务资源都没有,根本接不到广告,再不做点什么,可能就真的要画一辈子图了。

而且还是从电视台跑去私企画图,还丢了到手的铁饭碗和福利房,赔到姥姥家了。

于是叶茂中打算在圈内出个名,方法是出本书。

在图书馆里通读了一百多本国外经典的广告学和营销学的书后,1996年,叶茂中终于把一百多本书洗成了一本,也就是他的处女作《广告人手记》。

这是当时中国广告行业第一本实战类的书,当时有无数比叶茂中资历更深更有资格写书的广告人,但他们觉得著书立传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没有人好意思写,没有人敢写。

在《广告人手记》里,他把自己称作广告鸭子,那个时候鸭子还没有后来这么丰富的含义,叶茂中当时只是想做一个字面意义上的比喻:

鸭子这个东西,陆地上能跑,水里能游,逼急了还能扑腾两下。

叶茂中被逼急了,于是扑腾出了一本书。

事实上当时叶茂中还压根没拍过几支广告,就在几年前他还只是泰州电视台的一个美工。但至少在这本书里,他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大师去包装。

这是叶茂中对“兵不厌诈”的第二次运用。

而这次运用,又一次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没要出版社一分钱版税,只提了一个要求,在书的封底要留下他的电话号码。

书卖得很好,通过这个号码找来的广告需求源源不绝。

从那天起,他再也没有为客户资源发过愁。

但也是从那天起,他再也离不开“兵不厌诈”。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叫路径依赖的理论,意为:

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性。

1997年

这一年,在读到刚出版了一年的《广告人手记》后,小雨点公司的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叶茂中。

但和财大气粗的春兰空调不同,小雨点并没有在央视连投五年电视广告的预算——实际上他们的预算只有可怜的四十万。

在当时某期《企业家研究》上,一篇分析小雨点广告的文章里,作者提到:

要把一个饮料品牌在北京做出一定知名度,正常的广告费开支在600万到1500万左右。

四十万,甚至不够听个响。

小雨点需要一个能花小钱办大事、能创造奇迹的营销公司,叶茂中也需要一个证明自己实战能力的机会。

双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接到这个单子后,叶茂中把策划分成了三步。

第一步,是在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当地报纸上买下价格最便宜的“豆腐块”版面,刊登了一则简单的“寻找启事”:

小雨点,身高19公分,籍贯黑龙江,穿红色衣服,戴一顶小红帽…..小雨点的父母特从东北赶来北京,拜托北京的父老乡亲们,谁发现小雨点的下落,请立刻与小雨点的父母联系。

这则寻找启事刊登出来后,很多北京人误以为是一个叫小雨点的孩子走失了,几乎每天都有近千人打电话给报社,询问小雨点的下落。随后,北京的各大媒体也把小雨点当成一个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等到热度被炒得差不多了,叶茂中开始了策划的第二步。

他又在各大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

小雨点找到了。

在启事里,他揭晓了小雨点原来是一种饮料,而所有打电话询问小雨点下落的市民,都可以得到小雨点公司的赠饮。

小雨点饮料只花了40万就达到了远超1500万的效果,叶茂中一战成名。

2002年

华杉与弟弟华楠正式成立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华杉持有公司53%的股份,弟弟华楠持股47%。

传承了王志刚的前瞻战略和于晓声的营销特色,华与华被定义为战略咨询公司+产品开发公司+广告公司。两兄弟分工明确:哥哥华杉负责企业品牌战略,弟弟华楠负责广告创意。

或许为了回报往年介绍客户一事,于晓声曾经像“发疯一样”把他的客户资源全部介绍给创始之初的华与华,使其迅速发展壮大。

2004年,由华与华策划、于晓声发行的“拍照大声喊田七”广告火遍大江南北,使其一年销售达到惊人的4亿支,挽救了即将没落的田七牙膏厂。

2003年

这一年,王老吉一举火遍中国,年销售200多亿,超过可口可乐中国市场。

中国另一个能单品销售过200亿的是娃哈哈营养快线。

很多人说王老吉(后改名加多宝)是靠“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句顶级广告语火的。

这话没有错,这句话也不是邓德隆写的。

但是,我们不能说鸡蛋好吃,都是鸡蛋的功劳,母鸡没有功劳。

当时邓在广州成美咨询公司做策划,

经过一个多月调研,给加多宝提案时,给出了一个定位。

“预防上火的饮料”

如果没有这只母鸡,天才也想不出“怕上火喝王老吉”。

“怕”字正是“预防上火”的精准表达。

所以邓德隆了不起!或者说成美了不起!

加多宝也了不起。

如果没有好客户的“粮食”,再好的母鸡也生不出金鸡蛋。

还是这一年 ,叶茂中去西贝莜面村吃了顿饭,吃完觉得挺有特色,主动找到西贝董事长贾国龙,要给贾国龙做个咨询。

贾国龙遇到的是涨价后的叶茂中,他张口就和贾国龙要300万。

这个价格,正好是西贝当时最赚钱的北京六里桥店一年的利润。

贾国龙拒绝了叶茂中。

同一年,广东东莞长安镇上的两个农民找到了叶茂中,张口就是希望叶茂中把他们的餐厅打造成中式快餐的霸主品牌。

他们俩是姐夫和小舅子的关系,两人合伙开了一个餐厅,名字叫双种子,拟人化的形象是一个憨厚老实的老农。

听起来特别土,需求也特别不靠谱。

但在叶茂中的策划下,“双种子”将改名为“真功夫”,成了黄色紧身衣的年轻人,神似“李小龙”。

来找叶茂中之前,双种子其实已经有了9家分店,并且把门店开到了广州和深圳。

但在东莞生意兴隆的双种子,到了房租更贵,消费力更强,客流量更大的广州和深圳,却处处受挫,无论是单店盈利能力还是单次营业额都不尽如人意。

在扩张的瓶颈面前,他们想到了叶茂中。

其实双种子第一次找叶茂中做策划的时候,叶茂中是拒绝的。

因为那个时候双种子的规模还太小了,而他的策划费用又太高。叶茂中算了一下,他们9家门店一年挣的利润加在一起,还不够付给他的策划费的。

为了说服叶茂中接下这单策划,双种子的老板说,策划费你不用担心,我们可以和银行借。

既然都说到这份上了,他也不好再拒绝,只能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活,打了他从业生涯里最后一场逆风仗。

叶茂中之所以愿意违背“不打逆风仗”的原则,做一件雪中送炭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种子的老板通过了他的筛选标准。

他之所以开出高额的策划费并且不讲价,是因为这个门槛本身就是一个筛子,不但能筛选掉抗风险能力弱的小企业,还能筛掉进取意愿低的老板。

舍得出这笔钱来做策划的企业,不管体量大小,至少老板不会是一个完全不打算改变,热衷混吃等死的人,这样的人也不会来找叶茂中。

甚至如果这是一个小企业,但是执意要付一大笔钱来找他做策划,那就更说明这个企业的老板一定不是一个凡人。

后来在一些公开演讲里,叶茂中多次提到过一句很有鸡汤味的话:

企业家的大小不由企业的体量而定,有大理想的企业家就是大企业家,有小理想的企业家就是小企业家。

他的这个观点,或许也有几分是从真功夫的老板身上得出。

十几年后,叶茂中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总结成了一套“冲突”理论,在2017年8月出版了营销方法论《冲突》。

而他对冲突的理解和运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这一仗中磨练出来的。

作为一家乡镇企业,双种子当时的地位别说和麦当劳肯德基相比了,跟华莱士比都难受。

但叶茂中认为,既然双种子的最终目标是做中式快餐的霸主,那就应该从一开始就对标西式快餐的霸主麦当劳和肯德基,并且利用自身和麦当劳肯德基的冲突,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

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形象是作为典型美国文化符号的麦当劳叔叔和肯德基上校,于是叶茂中选择了功夫这个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来营造和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

麦当劳肯德基以西式油炸食物为主,叶茂中就让真功夫砍掉原有的薯条和鸡翅等品类,集中精力开发中式的以蒸为主的食物。

当时国内对西式快餐的印象是垃圾食品和不健康,他就让真功夫就主打营养快餐的概念,将蒸和营养挂钩,同时为双种子创作了“营养还是蒸的好”的广告语。

甚至就连价格,叶茂中都极力要营造和麦当劳肯德基的冲突。

当时麦当劳的平均客单价是19元,叶茂中就要求真功夫把定价原则调整为“永远比麦当劳贵1元”。

消费者如果问真功夫凭什么比麦当劳更贵,统一的话术就是“有营养的快餐”当然应该比“没营养的快餐”更贵。

总而言之,就是要把真功夫的门店开在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旁边,但外表看上去的一切又都站在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对立面,并且显得更优质,从而让消费者下意识认为这是和麦当劳肯德基同量级的品牌。

至于蒸出的快餐到底是不是更有营养,这就不是叶茂中要考虑的问题了。

这是企业告诉他的基础信息,他只能保证一切营销都是在基础信息之上发挥,但最基础的那个信息的真伪,他没义务也没能力去核实。

他的工作只有一项,就是制造冲突并且利用冲突,从而把企业想要表达的东西用更爆炸的方式传递出来。

在改名为真功夫的第二年后,真功夫的直营店就已经突破100家。

后来麦当劳和肯德基被真功夫的策略搞得头皮发麻,在和物业公司签订合同的时候,经常会附加一条,不允许把周边的物业租给真功夫。

在听说这件事的时候,叶茂中非常高兴,他告诉真功夫的老板,这说明真功夫已经走到了能和麦当劳肯德基真正发生现实冲突的层次。

在和西式快餐的霸主成为竞争对手的同时,真功夫自身其实也就已经做到了中式快餐里的头部。

当然,此时的叶茂中怎么也预想不到,这个时候真功夫老板中的姐夫已经和小舅子的姐姐离婚,而真功夫的迅速扩张,也会随着几年后小舅子把姐夫送进监狱而陷入停滞。

在一个企业的经营里面,广告人的努力只占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是历史的进程。

甚至当时具备正面效果的营销,未来也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就像叶茂中让真功夫蹭了李小龙的IP,在当时他的看法是:

这个创意再一次让我们热血沸腾,我们为真功夫又争占了一个最好的形象资源。

而在真功夫的另一侧,西贝的故事同样几经波折。

在历经特劳特和里斯两大咨询机构,交了几千万咨询费后,西贝莜面村改名成了西贝西北菜,又改成西贝烹羊专家,在不同定位间反复横跳,却始终没有走向爆发。

直到2013年,贾国龙在华与华的建议下,又把店名改回了西贝莜面村。

其实在西贝跟华与华合作的前一年,贾国龙曾经去找过叶茂中,叶茂中当时给出的建议,也是让他把店名改回莜面村:

不要搞什么西北菜烹羊专家之类的花里胡哨的东西,就专注一个莜面,打穿打透。

这个思路,和一年后华与华的华衫给贾国龙出的方案不谋而合。

可惜的是,叶茂中没有赚到西贝的钱。

至于华衫,在未来他和叶茂中还会有很多次英雄所见略同,而叶茂中的“冲突”理论和华与华的“超级符号”理论,将成为中国本土广告界绕不开的两大广告营销理念。

但那都是后话了。

有趣的是,可以收割所有人的叶茂中,遇到了可以被所有人收割的贾国龙,结果叶茂中成名后可能是唯一一次地违反原则主动上门,反而收割不了贾国龙。

从那以后,他更坚定了坚决不主动找客户的原则。

这是他成为巫师前的最后一关。

那时他还太年轻,不知道待价而沽,没有完全参透人性。

在贾国龙这里吃了两次瘪之后,叶茂中再也没有违反过自己的任何一条原则。

叶茂中终于成为了叶茂中。

他彻底摆脱了身为普通人的叶十斤,成为了真正的广告巫师。

2009年 路长全 公牛插座篇

我们来看看2009年中国插座的市场状况。

● 市场容量120亿,对于4亿家庭来讲,每家每年消费30元,你不能说大吧?

●很多年过去了,今天市场也只有140亿,你不能说增长快吧?

● 公牛所在的宁波慈溪有上百家插座企业,全国有上千家,你不能说竞争不激烈吧?

● 公牛的零售价大多在25元-100元,可是很多小企业只卖5-10元,你不能说不乱吧?

如果你拿到这样一张牌,你会坚持做品牌吗?

但我想说的是,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营销

公牛插座,一个小行业大营销的案例。

教你从品牌、渠道、传播,三方向全面突破!

如何定义品牌价值?

公牛为什么比普通插座贵3倍?

公牛的阮总说:“我们外壳材料好,我们用的全是新黄铜,还有我们连接线里面比别人多一根铜丝。”

但这是一个误区,我们总习惯于跟消费者说:我们的材料好,用料足,真材实料。

那么我们如何找到公牛的差异化价值

你想过吗?

● 为什么家里的插座更多是男人买?

● 为什么插座总是被放到一个角落里?

● 为什么女人打扫卫生很少打扫插座附近?

因为:害怕!

所以插座的痛点是:不安全。

那么,公牛是否能解决这个痛点呢?

阮总说:公牛的外壳材料好,抗阻燃工程材料。

这样我们就把公牛直接定位为:公牛安全插座。

安全插座的支撑点就是:三重防护甲 安全+++

安全的最终利益是什么?保护电器,保护人。

到此,就把公牛的产品价值跟消费者沟通清楚了。

渠道怎么突破?

插座营销最难就是渠道。

2000亿的饮料无非就是通过餐饮、超市、小店三个主渠道卖。可120亿的小插座却散落在各种终端和批发市场里面:五金店、灯具店、电器城、家电城、电子城、办公用品专卖店、百货店、大超市、小卖部、还有淘宝、京东、苏宁等等......

到处都有插座,这可能是现在为止,市场最小,终端最分散的品类。

如何归零为整?

用快消品的方式销售慢消品,才能远远把对手甩在后面。取消省代,城市设立经销商,变坐商为行商,深度分销到各种终端。

品牌有了、渠道有了,最后说说传播。

传播如何突破?

当时定的传播策略是顶天立地!什么意思?

● 央视300万树立第一形象:顶天!

● 终端投放1万个店招,立地!

总共投放1050万传播费用,这对于当年已有5亿销售规模的公牛来说,真的很少。

但是,企业从生产推销到品牌营销,这一步太难了,就和让企业家去蹦极是一样的,尽管你也认为是安全的,但你就是不敢跳。

区区300万的费用怎么在央视投放呢?

只能集中、集中、再集中!

大家可能都有个经验:每年春节阴历二十九到正月十五,家里的电视几乎从早开到晚,都快成了家里的背景音乐了。那通常会看什么呢?几乎都是中央一套和二套,播放的内容就是春节晚会,包括历年春节晚会精彩回放、今年春节晚会预告、今年春节晚会重播等等。

春节晚会别奢想了,就专门投白天套播,一天8-10次不等,时间不定,没有别的广告播,就播公牛。

经过这一年循序渐进的导入,公牛小心翼翼地开始了品牌营销元年,后来渐入佳境,三年完成了城市渠道的布局,挂起了20万店招。

后来愈战愈勇,网络渠道深入到县乡镇,店招数量超过了80万块,这80万块的店招只占广告投入的20%,但却获得80%的广告效果。

2018年

下半年,华与华为蜜雪冰城创造了“雪王”超级符号,同时确定了红白主色调。此后,蜜雪冰城从品牌形象到门店设计、物料周边,全部围绕雪王符号来制定,甚至门店打烊后,都能在卷闸门上看到巨大的“雪王”。

魔性的旋律“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创造了微博相关话题10亿+阅读量,抖音13.8亿次播放,B站超千万播放量的热点话题,热度远超同类品牌。

这一年,世界杯的三大土味广告里,叶茂中独占其二。

知乎和马蜂窝的广告一出,大家惊呼土爆了,殊不知叶茂中只用了三分力。

然而那一年最土同时也是话题度最高的那个广告,却不是知乎也不是马蜂窝,而是让梅西躺在绿茵场上慌得一批的蒙牛。

很多人以为这个广告也是叶茂中的手笔,因为风格实在是太叶茂中了。

但这个广告其实是上海炬欣文化做的。

新时代的营销公司不但懂技术,懂互联网,甚至比叶茂中还懂叶茂中。

在模仿叶茂中比赛上,叶茂中本人只得了第二名。

他做出的营销依然出色,但已经很难再复刻出当初的奇迹了。

一方面,他那些路子极野的手段无法再使出,凭空少了三分本事。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时代变了。

过去的信息传播渠道单一,有了一个足够惊艳的创意后,再抓住核心渠道——翻译一下其实就是抓住中央电视台——就能创造奇迹。

但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在了一个个短中长视频平台上,一个个图文社区里,一个个独立不互通的App中。

那个集中力量投放单一渠道就可以覆盖半个中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没有任何渠道能把一半以上的流量抓在手中。

即使你再有钱也铺不开,世界已经变成了一座座孤岛,没有人能在大海上修起铁路。

所以现在搞的都是圈层营销,在一个个小圈子里一点点渗透,用水磨工夫做传播,期待量变引起质变。

没有人再奢望像当年的叶茂中一样,靠一句神来之笔的广告词和一次核心渠道的投放,就创造一支国民级的广告。

就算是叶茂中自己,也不可能做到。

那个遥远的,野蛮的,但也充满不可思议的个人传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时代的营销不再煊赫热闹,互联网上只有暗流涌动。

当年的叶茂中需要挖空心思想一个不一样的创意,今天的算法推荐却可以在无声无息间改变几千万几亿人的心智。

一个庞大如戴森球,又准确笼罩每一个人的信息茧房已经诞生了。

当大家在首页推荐上同时看到歪嘴龙王广告,一起哼着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的时候,这并不是某个天才广告人的胜利,而是算法和二创带来的模因效应。

没有眼前一亮的惊艳,但就是如同病毒一样在无声无息间繁衍,蔓延到了所有人眼前。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在这个大数据年代,最强大的营销,就是让你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营销。

从此营销再无神话,因为技术会杀死一切史诗与传奇。

那个属于史玉柱、杜国楹、叶茂中和华衫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最近发表
    • 福建品牌网

    • 福建品牌网

      福建品牌网

    • 福建品牌网

    • 福建品牌网

    • 福建品牌网

    • 福建品牌网

    • 福建品牌网

    • 福建品牌网